對于常年在外記錄美好的攝影師陸波來說,再美的風景終也攔不住他回家的匆匆腳步,家的味道便是父母用“黑不溜秋的神器”煨燉出的一口本味鮮香,充盈著愛、更馥郁著鄉(xiāng)愁?!八鼰醭鰜淼娜馓貏e得香,每次到外面去就特別想念這個家的味道?!?/p>
(陸波和家人在喝雞湯)
(砂罐燉雞)
冷水江以往煤礦多,為砂罐制造提供了充裕的原料和燃料。手工砂罐曾是當?shù)丶壹覒魬舻谋貍淦?,沿用至今?jù)說已有千年?!白罴t火的時候是從清末開始一直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砂鍋制品應用涵蓋了工業(yè)、農(nóng)業(yè)、生活的各個方面,砂鍋生產(chǎn)當時也是我們本地的支柱產(chǎn)業(yè)。像以前的資江河道運送砂鍋的船都是一串一串的,砂鍋當時的品質又很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那個銀灰色特別漂亮?!崩渌形幕^副研究館員張志堅介紹。
被譽為“湘商史詩”的《資水灘歌》中就曾唱道“麻溪哪見擔麻賣,砂罐出在沙塘灣”。陸波家灶頭的手工砂罐皆是出自沙塘灣長鋪村砂罐制作技藝傳承人王修浩、王善初師徒之手。
(凌晨五點的手工砂罐作坊)
冷水江沙塘灣長鋪村的手工砂罐作坊蝸居在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坡上。小小砂罐看似簡單,但土法制作的工序卻十分復雜,配料、制坯、焙燒等3大階段、30余道工序、70多道手腳,每一道手腳都馬虎不得。砂罐制作技藝傳承人王修浩邊和泥邊說道:“搞泥巴很講究,制坯的比較硬一點,圓口的比較稀一些,要把材料搞準,泥巴要做熟,做的產(chǎn)品出來才能合格。”
相比和泥,砂罐制坯更是技術活兒。每次看似隨意地一抓,一團團泥巴份量卻大差不差,隨著轉盤的轉動,短短幾分鐘里便實現(xiàn)了令人驚喜的演化。每一次敲打的力度控制、每一遍打磨的弧度把握,全憑師傅的一雙巧手和日積月累的經(jīng)驗。就這樣,口口相傳、手手相授、起早貪黑、與泥為伴,窄窄的棚屋一角,裝下了師徒二人四季的辛勞與冷暖。層層疊疊的各式砂罐坯默默記錄著手藝人最質樸的心愿,那就是做出各種好砂罐以滿足市場需要。
(砂罐坯制作)
(砂罐)
“我們的砂罐有十多種,有燉肉的,有煨湯的,有炒瓜子的,這種可以煮藥、也可以煎茶、也可以煨稀飯,樣樣都可以。客戶需要,我們還可以訂制??蛻粢裁礃樱覀兙涂梢宰鍪裁礃?。”站在砂罐晾曬架前,王修浩自信滿滿地介紹著。看著師傅說得熱鬧,一旁正在制作訂制款砂罐的徒弟卻忍不住說起了“大實話”:“打工時間是八個小時,反正是放了扁擔就拿錢。像這個,下雨就做不出,出太陽就要趕忙趕急圓邊,等到要燒砂罐了,曬也愁得燒,落雨又燒不得,就很難得做,而且也太臟了,所以年輕人都不想學?!?/p>
(王修浩在碼放砂罐坯)
嘴上說著“太辛苦,不想做”,但身心卻很誠實。凌晨四點,王善初一如既往地跟著師傅擺罐、搬料、篩碳、生火……做著啟窯前的準備。五點,隨著鼓風機呼呼作響,小院里的雙缸窯先后燃起彤彤爐火。窯邊提前碼放好的砂罐坯被一個個放入火中,師傅們便移來大鐵蓋蓋上。紅色的火苗迅疾從鐵蓋邊縫躥出,幾米之外都能感受到灼熱的氣浪。約莫十來分鐘后,蓋邊火舌尖兒泛著白光,師傅們再移開蓋子,用長鉤把燒紅的砂罐趁熱取出,勾至釉眼,高溫的罐子能瞬間把釉眼里的鋸末點燃,待火熄滅后,砂罐就披上了一層亮閃閃的釉光。
(砂罐燒制)
就這樣,從黑夜到白天再到黑夜,七十多歲的師父帶著六十出頭的徒弟在一千五六百度的窯火旁連軸轉十五六個小時,才能將近一個月陸續(xù)制作出的千余個罐坯制成成品。
成本高,利潤低。守藝,實不易。滿身塵灰填平了守藝人額上的皺紋,卻染不黑他們的滿頭白發(fā)。王修浩自我鼓勵般地說道:“我徒弟能夠做多久,我就幫多久,我?guī)退沅N售、搞技術指導,我活一天就幫一天?!?/p>
(王修浩、王善初)
時光,浩浩湯湯;時光,也捉襟見肘。爐火明滅間,年逾古稀的王修浩思考最多的是:明天……(楊靜)